[投影之窗消息]
2008年12月11日,第四屆中國消費電子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以“全球產業變局與中國市場機會”為主題,全面盤點2008年行業信息,分析了行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消費類電子產業的科學發展,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介最具競爭力品牌和最值得購買產品,創造市場、引導消費,推動行業和諧發展。來自信息產業部有關政府的領導、行業協會、市場研究機構、渠道商、中外知名企業的領導和媒體代表近200人參加了會議。
 |
 |
2008年是國內外消費電子產業不平凡的一年。內有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外有金融危機、能源緊張壓力。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乏力、企業融資艱難,國內外消費電子企業成本壓力提升、利潤空間縮水。實際上消費領域受到很大沖擊,對平板電視的領域也是一樣,出口遇到一定的量的減少,國內市場價格下跌,銷路也沒有以前好。
全球產業與市場,會看到各種各樣顯示器件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各種產品,有LED、液晶產品等等產業狀況。,目前現狀LCD一枝獨秀,LCD用的領域非常廣,首先是電視、顯示器、手機、筆記本、公共顯示、數碼相機、錄像機還有多功能移動設備,基本我們每天都會看到LCD,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手機。
首先是市場容量的影響,從06年液晶面板面積使用,07年8000萬平方米電視42%,超過了一半。到2011年預計液晶面板使用接近2億平方米,在07年8000平方米基礎上再翻2.5倍,這個看到市場容量空間。而且成本還會繼續下降,應用設計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多,很多新產品會替代很多原來的顯示器,絕大多數會替代成液晶電視。另外就是持續性能提升,等離子有很多優勢,液晶也在不斷提升。另外消費者認知度和消費行為也在改變,還有消費市場認知也在改變。液晶電視會從今年數字大概在1個億左右,9500萬左右,未來預計到兩個億左右,
也就是說筆記本電腦和液晶電視有兩倍增長,這是十寸以上主要產業。用數量增長幅度銷售幅度這兩個指標判斷市場機會。
目前,液晶在亞洲全球液晶面板占比是百分之百,其中以日、韓、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作為四大主體。日本大尺寸現在只有7%,基本上是夏普一家,小尺寸還有很多逐漸在向臺灣轉移,韓國有42%以TV為主,小尺寸也是從日本轉移過來,日本逐漸縮小顯示器比例。臺灣目前是占45%,小尺寸占比是22%,這個比例看起來集中度是非常高的,
那么這些產業當中盡管各自有自己產品,各自優勢,他們之間的制造業者合作關系和協作關系是非常深入的,這張表反映出各個制造廠家投資關系,供應關系,還有專利的應用關系。
液晶產業之間協作和合作是非常深入的,也是相對比較公開和開放的。所以這種分享式合作促進液晶顯示技術快速和發展,從01年之后不到十年時間在平板顯示領域形成了一枝獨秀局面。
不過,液晶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不平衡,也是過去7、8年一直斗爭局面,應該說下游逐漸向上游索取一些東西,會在斗爭當中得到一些平衡。從這個角度看,除了日韓買日韓顯示屏外,大部分是買臺灣的,把臺灣量都加起來,占中國液晶電視制造量80%左右。
而且,中國三四級市場發展是非常好的。08年整個產業發展來看,國內品牌現在的數量比重是90%,
因為全中國4000萬臺是液晶70%,未來至少會超過80%,所以國內品牌企業盡管他們說包袱比較重,是也說明一個問題基礎打得比較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