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消息]
2011年3月28日,由國務院新聞辦主持的"十一五"教育改革發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發布會在國新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孫霄兵、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謝煥忠、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等領導出席了發布會,并就記者提出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現場解答。
據來自教育部對“十一五”我國教育發展工作的回顧介紹,“十一五”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極不平凡、十分關鍵的五年,取得了四大標志性成就:
一是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確保了所有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都能有學上。義務教育普及鞏固水平進一步提高,2010年全國初中三年鞏固率達94%。
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6.5%,比2005年提高了5.5個百分點。
三是職業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基本相當,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高,2010年毛入學率達到82.5%,比2005年提高了近30個百分點。
四是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城鄉和區域教育差距縮小,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學生受教育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建立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資助政策體系。目前,國家每年資助近1.8億學生,2010年資助經費達510多億元。
教育的發展推動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邁上了新臺階,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7年,有力地支撐了“十一五”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實現了由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進入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新階段。
 |
自去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啟動了十大教改項目,部署了50項教改重點任務和
425個國家級試點,涉及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項目相繼啟動實施,29個省(區、市)召開了教育工作會議,教育改革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勢。
針對“十二五”時期的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提到,主要任務是: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服務改善民生,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重點,實施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和教育發展重點工程,為到2020年實現“兩基本、一進入”的戰略目標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到2015年,基本解決城鄉“入園難”問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6%,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3年,接近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二、促進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向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其次,要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第三,要進一步擴大國家資助政策覆蓋范圍,提高資助標準,啟動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最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機會公平。
三、教育質量要上新臺階。一是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導向,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國家標準體系和評價導向機制,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三是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實行教師全員培訓;四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現代化。
四、人才培養結構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職業院校和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特色更加適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加強社會建設的要求,著重加強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大膽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
五、教育體制改革要有新進展。一要全面推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形成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良好態勢。二要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特別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增強學校的辦學活力。三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營造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環境。四要加快招生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起有利于各類人才健康成長的立交橋。五要加快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教育管理方式,更多地利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和政策指導等手段管理教育。
針對“兩會”期間提出的教育經費支出要占GDP4%的教育投入問題,杜玉波表示,加大教育投入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近期還將召開有關教育投入的專項會議,對加大教育投入來落實4%做出具體安排和部署。
杜玉波指出當前要重點抓好三項工作: 第一,落實政策籌好錢。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應該說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采取多項措施來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特別是財政部等部門,近期已經出臺了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等若干項政策措施。同時,要明確中央和地方的投入責任,確定財政資金的籌措范圍。
第二,科學配置用好錢。 明確新增教育投入重點。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集中力量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問題。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中西部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地方財政要重點支持本省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堅持以規劃引領投入,通過科學規劃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觀效益。
第三,完善制度管好錢。 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的經費管理制度。設立高等教育撥款咨詢委員會,建立預算管理機制,完善經費分配制度;推行高校總會計師制度,促進財務管理專業化,完善學校財務管理制度;——委校自主選拔錄取管理,指導地方清理高考加分政策和項目。成立國家教育經費監管中心,重點加強重大項目經費使用過程審計和績效考評,完善經費監督機制。確保各級政府和學校用好教育經費,發揮最大效益。
“十二五”時期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關鍵五年。教育部高度重視,并很早就已啟動了教育“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目前已組織完成了一些重要專題研究,起草了規劃文本,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見。
教育“十二五”規劃的核心是兩個詞:一是“服務”,二是“落實”。服務就是突出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為改善民生服務。落實就是要把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總體目標和戰略任務落到實處。
針對擇校熱等教育熱點問題,杜玉波表示,化解擇校熱的根本措施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此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明確路徑,率先在縣域、區域內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剛才您也提到,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與16個省級地方政府簽署了備忘錄,確定各自任務,這將督促各地加強統籌,落實均衡發展責任,重點推進縣域、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二是明確舉措,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要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教育資源。今年要完善學校辦學基本標準;積極推行縣域、區域內教師合理交流;實施把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三是抓住難點,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一方面,合理規劃學校布局。另一方面,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今后在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將繼續向農村、民族地區、邊疆、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