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現場探訪-原創】
在數字技術深度介入的今天,影像已不僅僅是文化的記錄載體,更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傳統與現代的重要媒介。從敦煌莫高窟的沉浸式光影秀到三星堆考古現場的VR直播,從《唐宮夜宴》的破圈傳播到《長安十二時辰》的影視再造,影像化IP正在重構文化傳播的路徑與范式。這種重構不僅改變了文化內容的呈現方式,更深層次地影響著人們對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方式。
在文旅行業的逐步革新中,數字內容已經成為IP活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了影像的入局,同類IP的再創作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由影像向用戶傳達的精神內涵也將成為文旅項目商業化的重要基礎鋪墊。近期筆者來到了北京石景山朗園park園區內的《創世山海經》數字藝術展,在衍生品眾多的“山海經”IP之下,且看此展如何借助文化與影像科技的融合,創造出符合新時代文旅消費群體的體驗。
承“山海經”之名,本場《創世山海經》展覽集合了眾多藝術家的山海經主題創作,作為展覽的藝術價值核心,每一件構造精美的雕塑;每一幅創想新穎的畫作為《創世山海經》提供了獨具特色的、可供欣賞的價值。
然而要滿足體驗至上的新時代文旅消費者們的需求,單一的價值遠遠不足,此時可視化表現力極強的影像便開始發力。其中一處代表展區內,3面LED屏幕配合地面的鏡面形成了一個沉浸式的故事化空間,極富創造力的內容則是傳遞情緒價值的關鍵。
以影像為載體,將虛構的山海異獸以“紀錄片”的形式塑造故事,配上“動物世界”風格的旁白,這種沉浸的視覺體驗加上毫無違和感的新奇故事見聞輕易地激起游覽者濃烈的興趣。此時,《創世山海經》其實已經通過影像完成了一次獨特“山海經IP”的提煉與游客對展覽文化認同的一次實現。
在一次看似簡單的影像互動中,文化IP元素對游客情緒的滲入往往頗具成效。當游客完成了第一次與“混沌”的互動,得到動態的視覺反饋后,接下來的“饕餮、梼杌、窮奇、山揮”等等異獸自然會激發人們的探索欲。在人們駐足于影像之前時,其上的異獸形象也逐漸被游客印入腦海,這些源于“山海經”,但屬于《創世山海經》的獨特形象,又何嘗不是游客們在文創區內選擇紀念品的原因呢?
文化從意識形態到具象化的轉化過程中,影像作為這個數字時代極其貼合大眾生活的載體,不僅是輔助創作的工具,更是價值轉化的生成器。在文旅市場中,消費用戶們需要實質性的內容來承載他們對于項目“文化IP創造”的評判,而影像正是產出這些優質的實質性內容的優秀平臺。
想一想,10年之前我們印象中的“哪吒”是個什么形象?現在……想必不用我多說什么了。當一個炙手可熱的形象或概念在影像中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時,人們對其產生的文化認同本身就可以作為與商業掛鉤的、可以被消費的、形同貨幣一般的價值。在遍布數智/AI的時代,文化的土壤無時無刻都在孕育著新的“頂流IP”,而影像能否接住這一輪輪的“空投”,為自己“填充彈藥”,或許將成為文旅影像未來發展方向與形式的重大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