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文章】
現今社會生活中,視頻內容已然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隨著內容制作水平以及展示平臺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均開始推進數字化、可視化轉型。在萬千呈現形態之中,影像以其多變的內容展現類型、豐富的內容承載力以及巨幅畫面的展示能力常被應用于大型商業空間及展館/博物館內。本次,投影之窗記者便將目光聚焦于科博館場景,以實地探訪所聞所見洞見影像以何助力國家級科博館建設?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以下簡稱為天津館),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建筑面積8萬平米,展覽展示面積2.3萬平米。是由自然資源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直屬的公益二類文化事業單位,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
循著海風,投影之窗記者走進天津館,正欲入門之時抬頭發覺數字影像已“武裝到牙齒”。相比起凌亂于寒風中的紙質宣傳海報或是還需觀眾按動手機尋找的公眾號資訊,如此簡明大氣的“影像元素”令今日展覽信息、展館流量情況、存包信息等等事無巨細的告知游客,對于規格達到“國家級”展館的天津海洋博物館而言,“開門見喜”的優質體驗令展館不負其名。
展館大廳中,一面內容持續滾動的互動影像墻涵蓋了展館中主要展項的大致介紹,“提綱挈領”的設計有如學術論文般令觀眾的觀覽過程有了章法。心中有數的觀展使觀眾更易于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對展館內其他“未知”的區域心猿意馬,以此提升觀眾觀展的整體體驗,也落實了科博館設立的意義。
“從風帆到行輪”館中,投影+語音講解呈現了船只遇海難時的處理流程
天津館內部展覽內容的豐富程度令人不禁贊嘆,從板塊運動到航海技術發展;從史前海洋物種到現代極地科考,似乎有關于海洋的一切在這里都以規整的知識圖譜體系而呈現,重要的是“影像”在這其中一直“筆耕不輟”。
“海洋天文學”館中內投球地球海洋可視化展示(左) 行星運行圖示(右)
一番觀覽過后,投影之窗記者認為影像元素在整個天津館中的植入并非必要的,但每一處“影像點位”都是令人記憶深刻的;蛟S作為行業從業者,筆者對影像的看法有些偏重,但當日觀眾的人流卻是最有力的佐證:大量“家庭組”游客將每一處影像項目當做觀展進程的坐標,在遍布靜物展品的展館內,色彩靚麗且動態展示的“影像點位”總是人流最為聚集之處。
互動式全息投影演示地球板塊運動(左) 海洋動物折紙藝術展作品投影展示(右)
不僅如此,官方對每個展館的設計更是凸顯了影像的價值,各展館對展品的文字介紹幾乎一定會被復現于展品前擺放的互動屏中,再輔以圖片及語音講解,將觀眾的“閱讀成本”降至最低,這也十分符合這個“遍布碎片化時間,短視頻當道”的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特性。
最后我們再回歸到本文的主題,在我們評判任何事物價值時,是否解決問題總是最有力的標準。國家級科博館的影像做到了什么?
正如投影之窗記者所見所感,于觀眾而言,影像激發了人們“逛展”的興趣;降低了獲取知識、體會文化的“門檻”;再退一步講,影像成為了人們本無意造訪科博館的“事由”。于展館而言,影像活化了傳統展陳空間的內容呈現形式;拓寬了科博館向觀眾傳遞信息的渠道;同樣退一步講,影像獨立或依托于文化所塑造的IP成為了“嚴肅的”科博館向“活潑的”新時代遞出的橄欖枝。
如天津館一般的優秀影像應用案例并非孤木獨枝,而影像也需要得到各行各業更多重點部門、機構的關注,打造優秀的、具有時代性的社會案例顯然“孤掌難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在如今還僅可稱“鳳毛麟角”的優秀案例的引領下,由影像衍生出的這枚橄欖枝將會成長為茁壯參天的常青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