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原創】
當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人會發問“用影像的方式表達文藝不是老生常談么?”,影像確實早已成為文藝作品的載體,但隨著文藝展示環境的拓展、文藝創作團體的更新以及文藝看客們需求的增量化,影像與文藝的關系也已不再是單向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內容創作者以影像為第一基準展示平臺而創作,建筑Mapping、水幕劇場、光影藝術空間……影像獨具一格的新展示形式為年輕的文藝創作者們提供了更寬的平臺去實現更多異想天開的創意。
隨著時代的邁進,影像技術的迭代迅速,與此同時,文藝創作者的圈子中,年輕一代的浪潮也席卷而來。時至2022年,畢業于各大院校的大量年輕一代“學院派”文藝創作者們活躍在一線,已占據了“內容創作市場”逾三成,同時,為迎合新時代文藝觀眾的口味需求,越來越多“業內”的設計者們也開始向年輕化轉型。如此一來,約2萬余人的優質文藝內容創作者中,年輕態的風潮已過半數,而這些人群所創作的新興作品往往與影像科技十分“合得來”。
在日益增多的數字媒體實踐中,“沉浸感”一詞是最為公眾所熟知的體驗,而要想達到“沉浸”,一方面需求“空間的包裹”,另一方面則需要
“內容與情感的帶動”。在讓人置身其中的大空間內,影像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山川湖海“搬運”到觀眾眼前,然而如何觸發內容與觀眾情感的連結則需要文藝創作者們的助力。
至此,影像與文藝正式步入了一個互相需求,彼此仰仗的新階段。這股融合的新勢力催生了眾多的作品與新思想的思考,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筆者亦在影像與藝術的跨學科合作場景中尋得了頗多樂趣,我們不妨走出理論來感受一下影像新藝術的魅力。

環形的光影空間加上巨幅的曲幕投影營造了一個以新穎科技為興趣導火索的“講故事空間”。“時空里的中軸線”主題展就這樣落戶首鋼園,在充滿工業氣息的煉鐵高爐中,投影的光線布滿工業的遺存,同時又賦予賦予其新的文化含義。
一個“好的故事”需要在一個“好的地方”講述、要以一個“好的方式”呈現。就如“時空里的中軸線”,優秀的城市文化故事在同樣充滿文化氣息的園區內,用新鮮的、能調動觀眾興趣的投影方式展現,最終達到將文化傳播與眾的目的。

光影與文藝的結合其實可以更加深入生活,在松下的一間數字展廳中,一個“藝術餐廳”的空間格外引人注目,用餐者不僅可以在一個四周沉浸的環境內用餐,餐桌之上也充滿內容表現力,舉目之下皆是新穎的體驗。
相比起大型的文藝展演,這樣的“生活事”或許并不具備多強的藝術魅力,但卻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同時也是科技的時代下,文藝展現的一個新窗口。

EPSON投影方案打造的“遇見”系列光影展在這一年中應被許多人所熟知,光影展的魅力就是如此,無需多少講解、無需苦思其中含義,僅僅身處在這個沉浸的空間中,環顧四周看內容流轉,感受美好是第一要義,其中含義也自當隨著內容而展現。
在文藝內容向公眾傳播的眾多方式中,光影展往往以其“可動態展示”、“內容覆蓋面廣”的優勢贏在起跑線上,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有著天馬行空想象力的創作者來說,光影展的形式讓他們有更充足、更廣大的平臺來描繪自己的思想。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采用NEC
10000流明4K激光投影機和5000流明4K激光投影機打造“河之戀”圓形沉浸式體驗空間和“沙飛船”沉浸式行船體驗空間,為游客帶來清晰、細膩的震撼體驗。

以上在各地獲得轟動效應的新項目創意和實施過程中,青年藝術家群體起到關鍵作用。

數字藝術是現代藝術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數字藝術能夠輕易地突破原有的“傳統藝術空間”,從美術館、畫廊這樣的“白盒子”中走向公共空間、商業空間。在如今的公共空間中,“體驗經濟”是一個大的趨勢,而數字影像這樣一個展現形式恰恰能夠營造出很強的體驗感。特別是對于數字化的事物及表現形式有著強烈的集體記憶與歸屬感的Z時代“數字原住民”,文藝與影像的融合將會極高效率地促進文化的滲透。
有了技術的援助,藝術創作原有的“場域”開始破圈擴容,形成“混合場域”。現代沉浸藝術家們的創作便是“在由虛擬場域與物理場域共同構建的混合場域內創造具有混合體驗的混合敘事”。因為技術的介入,創作者能夠自如地變換、挪移甚至扭曲場域內的時空;借助道具裝置,在同一場域可以產生多種真實的感知;高度既視感的技術化內容展現,讓作者與觀者的界限變得模糊,藝術共創的熱潮就此開始。
著眼于落地項目,在影像與文藝共行的道路上已經是“百花爭艷”,然而在雙方思想的交匯上,很多人或許還抱有擔憂——“對于大多數文藝創作者而言,影像媒體更多是一種技術助力或者說是“工具”,比起關注影像,他們還是更加沉浸于自己的藝術領域中。”
墨守成規的情況固然不可避免,但目前來看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各大藝術學院開始著力于“跨學科教育”,藝術研討會與論壇的召開也往往少不了科技企業的參與,就如同產業生態融合一樣,文藝要在新時代更繁盛的發展需要“跨學科”的交融。
對于年輕創作者而言,新生代的影像藝術不只在于展現作品,更可以講述創作的故事,將創作者的更直接的抒發與表達,進而與觀者產生共鳴。因此他們愿意為了更好地展現自己的作品而去了解影像。而對于影像工作者而言,藝術與文旅的巨大市場潛力總是與嚴苛的需求成正比,除了不斷提升科技產品的技術力外,與藝術圈子的深入探討,培養具備藝術欣賞力的“專業人才”,以此來優化影像產品對于藝術創作表現力尤為重要。
影像+文藝的“影像新勢力”已然形成,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在這股新勢力的發展前路上更不乏“加速帶”。
2021年“兩會”文旅發展提案眾多,其中“推動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提案提出搭建數字文旅合作服務平臺,把數字文旅打造為疫后內循環新增長點。這其中,以數字影像技術打造新文旅項目,豐富文旅內涵也是重中之重。2022年,各省已經提出文旅新發展目標,影像行業迎來廣大商業機會;影像行業青年從業者也迎來事業新起點。
近年來,各地夜間文旅項目受追捧程度高,文化和旅游部為此提出將依托各地現有發展情況良好、文化和旅游業態集聚度高、夜間消費市場活躍的場所,分批次遴選、建設200家以上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的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除文旅夜游外,文旅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支持有條件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博物館小鎮”。影像文化再添有力釋放窗口。
新的土壤孕育新的生命,如今,影像新勢力正值茁壯成長之際,養料充盈、陽光正盛,這些從“傳統文藝”的樹冠上飄落而下的新生代樹種欣然落向影像科技的懷抱,在新的沃土之下他們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展現自己的價值。萬千新苗勢頭正盛,終將長成茂密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