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之窗專欄]
2020年7月2日,由上海莘天置業公司、閔行區文旅局、MANA
全球新媒體藝術平臺多方聯合,以“公共藝術”為話題在線上舉行了一場交互融合的座談會,將“公共空間、公共藝術、公共參與”三者相交匯。

本次座談會上,各位嘉賓從不同角度針對公共藝術話題展開對話,暢談公共藝術的實際應用并展望未來發展。參與本次座談會的嘉賓有:藝術家、設計師、公共藝術策劃人劉毅;WB
SHOW藝術創作團隊客戶總監Michael Arone;上海莘天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懿;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王洪義;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符湘林;MANA全球新媒體藝術平臺董事長張慶紅。
在討論中,首先對于第一個問題“公眾為何要參與到公共藝術中”,劉毅老師表示,公共藝術一定是要能滿足公眾需求的,這樣才能讓其愿意參與,其次就是公眾的需求雖多變,但其內心總有一中對于美的向往,而藝術的美感正是吸引公眾的重點所在。
隨后,Arone也在“數字藝術在公眾生活中的發展”一問中在此提到目前數字公共藝術的受眾群體更希望看到一些新鮮的事物,公眾對于藝術的審美程度不斷的提高對于藝術創作本身的創新、美感提出了新的挑戰。此外,在數字公共藝術的實際應用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蘊含的思想也是需要公共藝術去迎合的,所謂“因地制宜”正是如此。
而針對于“公共藝術與商業系統的交互發展”,王洪義教授首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講到在商業化程度極高的當下,商圈環境相比起其他正式場所往往是人們感到舒適放松的地方,而在這種環境下,富有美感的藝術品則更容易因其人們的共鳴。但在政府體制下要想進行公共藝術的創作相對較為繁瑣,因此,目前我國在商業環境下的公共藝術發展是貼合程度較高且發展趨于繁榮的狀態。而對于此問題,符湘林先生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在政府資助公共藝術的創作時,政府的目標一定是公共的,且有較重要意義的。但問題在于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傳播、推廣的環節往往會耗費較大的資源,但卻常因制度等限制沒有走到大眾面前。同時,他表示要讓藝術結合文化,并且更要走進大眾中去,只有這樣,公共藝術才能夠激發出活力。
離開理論層面,回歸實踐中來,汪懿女士在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中結合了當下TODTIME時間廊的運營,她表示雖然商業方一定是以營收為目的去創造藝術場景,但在長時間的運營過程中,商業中的公共藝術地位越來越高。公眾的喜愛不是由商/企業方強加而上的,公共藝術之所以能在商業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價值正是因為它觸及了公眾的喜愛之處,也正因如此,公共藝術需要商業這個載體,商業的發展也更離不開藝術的氣息。
最后,各位嘉賓就“TODTIME時間廊”這個項目進行暢談,在這個實際的公共藝術實踐地分享感受,提出意見。
對于此問題,首先,劉毅老師在此就“公眾參與”這個問題對TODTIME提出看法。在公共藝術的實踐過程中,將美的景物展現給公眾還不足以創造美,讓公眾參與到公共藝術的策劃中,營造一個真正的沉浸式公共藝術場景,這樣才能讓一場公共藝術的演出更為精彩。
其次,符湘林先生對于TODTIME的整體性頗為青睞。不是“因其地而造其物”,在公共藝術的規劃中更重要的是融合和一體性,環境場景不是載體而是容器,因為公共藝術的加入而富有生命力。而對于TODTIME,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那便是記錄公眾。讓TODTIME成為公眾的載體,記錄每一個人在這里的生活藝術。
對于此問題,王洪義教授也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公共藝術的評判標準并不完全等同于精致藝術。因此,大眾所認為的美才是公共藝術所要表達的。因此,在TODTIME今后的發展中,注重公共藝術應有的美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在TODTIME的后續發展中,除了將現場作為公共藝術的展示平臺之外,更可以以社交傳媒為載體,將公共藝術的美擴散出去,想更多的公眾展現TODTIME公共藝術之美。
最后,Michael Arone分享了自己對于TODTIME發展方向的建議。他認為TODTIME這樣一個優質的公共藝術場所一定要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作為以藝術為展現物的實地場景,如果一成不變那便失去了其存在意義,僅憑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就能簡單地將其記錄下來就失去了其新鮮感。因此,Arone的建議是在TODTIME的后續發展中能夠更加的擴散思路,將所展現的藝術多樣化,并且強調現場的互動性,讓這樣一條時間廊有自己的生命力,讓其變更更富實際意義。
|